1952年出生的坂本龍一,是在這種氣氛下渡過青春期的,但同時,他年紀又比較輕,不是當時直接參與的大學生。
文:賴樂恩 波蘭的靈魂是無法摧毀的,她會像礁石般再次昇起,或許一時會被浪潮掩蓋,但礁石依然為礁石,屹立不倒。」他坦言從未強烈地認同自己為波蘭人。
「當我遇見新朋友時,我從來不會問『你是哪裡人?』,對我來說這並不重要。「波蘭在歷史上受到的侵害,使許多人至今感覺被掠奪,尤其是年紀在我這一代以上的人們,許多與我同輩的人們也常有這種情緒。」 「我們和所謂的中歐國家及西歐國家有不同的思維與生活模式,即使波蘭是歐盟的一員,我們仍記得自己的根源,並與斯拉夫民族有著手足之情。他抓緊集中營電力短缺的空檔,帶上朋友翻過圍欄,其中一人在過程中慘遭槍殺。「與世代傳承的創傷有關,如果我們不封閉起來保護自己,人民不將彼此視作一個整體,那麼祖先所經歷的夢魘定會重演。
」 打開回憶寶盒的Dominika很是沈醉,並自豪道:「我們如何自給自足,將人與人串連起來,並發掘周圍環境的美,對我來說,這是波蘭獨一無二的珍寶。現職為遠端軟體工程師的他,因工作不受地理疆界限制,擁有非常豐富的旅遊經驗,更曾暫居於泰國一段時間。好不容易到找到稍微能行走的人行道,還必須被突如其來的機車或腳踏車按鈴要求「禮讓」。
事實上對於台灣交通道路如何對行人造成影響,已有許多討論,本文則更聚焦於家長和嬰兒車在台灣交通道路上行走的處境及經驗進行思考同時,也反映人行道的性別問題,像是在當代仍多以女性為照顧嬰孩者的狀況下,混亂的交通環境可能加深女性對嬰兒車的移動與搬運過程,其舉步艱辛可能擋住其他行人或駕駛者的通路,卻又同時容易遭受白眼或謾罵,或深化大眾對「馬路三寶」的性別刻板印象。去(2022)年台中發生母親推著嬰兒車過馬路遭公車撞擊事故,今(2023)年三月新竹發生夫妻推嬰兒車走在斑馬線上,卻差點遭轎車撞擊,畫面曝光後引發眾怒,五月台南又發生一位母親帶三歲女兒過馬路卻被轎車捲入車底事件,而國際媒體《CNN》評台灣是「行人地獄」的討論也不斷於社群網路發酵。事實上對於台灣交通道路如何對行人造成影響,已有許多討論,本文則更聚焦於家長和嬰兒車在台灣交通道路上行走的處境及經驗進行思考。
那麼,這種「嬰兒車禮讓車子」、裡外不是人走的行人地獄,會為育兒道路帶來什麼的影響可能?Clement Waitt(2018)就指出,所謂友善兒童的城市權利(right to the city)往往僅停留在關注已有獨立行動能力的孩童,但更年幼的孩子權利卻容易在其中被忽視,尤其是仍須乘坐嬰兒車的孩子。又或是在行走移動的過程,為了面對上述各種挑戰,家長所沿途累積的焦躁,連帶影響孩子情緒(如讓孩子感到不安),但那卻都不應該是作為行人的家長與孩子所承擔之情感與經驗。
並且,家長推著嬰兒車移動時,家長與孩子雙方都會在其過程中承受身體與心理的經驗挑戰,包括嬰兒車移動時,交通環境可能影響在嬰兒車中睡眠的孩子,又或是過久等候車輛通過的時間,將使得在嬰兒車上的孩子等待感到焦慮。例如綠燈亮時,行人與左右轉汽機車同時起步,行人需「禮讓」車子,或趁著車流較少時通過。而據筆者經驗與觀察其他家長,嬰兒車的處境則更加艱難,通常只有兩個選項。第一個是在綠燈亮的瞬間搶快通過,第二個則慢慢等著汽機車轉彎,同時盡力避免嬰兒吸入車輛排煙廢氣,又眼看綠燈結束倒數,趕快抓著最後幾秒鐘推嬰兒車通過。
即使順利通過了馬路,又要面臨被機車佔據或汽車臨違停的人行道(及無障礙坡道),被各個店家間隔起難以行走的騎樓,各種大卡車發財車卸貨而擋住的道路。那麼,台灣的交通道路真是行人地獄?或許可以用網路梗圖邏輯來說明:這是台灣交通道路,這也是少子化道路。好不容易到找到稍微能行走的人行道,還必須被突如其來的機車或腳踏車按鈴要求「禮讓」。而本文據此延伸思考與提出,危險的交通環境,也可能使家長不敢在道路上,讓孩子安心學步行走(如練習過馬路),只能手忙腳亂地邊把孩子抱上嬰兒車,邊安撫想嘗試自行走路的孩子
在第一島鏈內,台灣正處中間位置,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換言之,假如北京要武統台灣,華盛頓勢必會下場參戰,保護台灣,這不僅僅是對民主的護衛,關乎美國的信譽,也是由美國作為霸權國家的國家利益決定,它同樣在地緣政治上承受不了失去台灣的代價。
兩國加入美國的抗中陣營,對華盛頓意義重大,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意味著美國在第一島鏈的兩塊短板補上,華盛頓圍中的第一島鏈戰略部署完成。已經服役的遼寧艦和山東艦兩航母根據中國軍事專家的說法,已具備近海防衛和遠航護衛的能力。
換言之,看待中國的統一問題,不能只從政治制度即中共的角度——它要維護自身的統治地位,統一了台灣,能大大加強它在中國的統治。故從美國的國家利益出發,是不可能允許此種局面出現的。還應從地緣政治和大國競爭,即中國作為一個民族國家的生存和發展考慮,明白北京政府對自己有可能被困在第一島鏈,從而喪失國家發展的權利的憂慮。文:鄧聿文 4月下旬和5月初,韓國總統尹錫悅和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 Jr.),相繼對美國進行了國事訪問,雙方達成了進一步強化軍事合作的協議。二:是否在必要的情況下將火力投射至第二島鏈,削弱來自第二島鏈的反擊力量,以維護和鞏固第一島鏈的優勢。倘若中國拿回了台灣,第一島鏈就出現一個巨大缺口。
故美國把經營的重點放在第一島鏈。紅線標示第一島鏈|Photo Credit: Suid-Afrikaanse @Wiki CC BY SA 3.0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統一台灣不僅關乎中國的歷史記憶、民族情感和領土完整,也攸關中國本身的生存和發展。
現代戰爭軍事上的先發制人極其重要,但具體到台海戰爭,如果中國先發制人可能就會失去發動武統的正當性藉口,正如北京一向強調的,它不會對其他國家尤其無核國家首先使用核武器一樣,先發制人對北京來說未必是選項。從地理角度看,在廣闊的太平洋,美國圍堵中國有三條防線,即第一島鏈、第二島鏈和第三島鏈。
解放軍的海空軍和戰略導彈部隊,在過去七至八年有一個飛速的進步,其目的就是衝出第一島鏈,走向大洋。根據這些專家沙盤推演的結果,假如台海戰爭爆發,在第一島鏈範圍內,中國相比美國具有軍事優勢,但獲勝的必要條件是要搶佔時間上的先機(先發制人)和空間上的先機(具有彈道導彈、反艦導彈、空空導彈等武器的射程優勢)。
這樣,第一島鏈內就將成為中國完全控制的區域,南海將真正成為中國的內湖。但最重要的是第一島鏈,第二島鏈北從夏威夷,中間是關島,南到澳洲,不過,連接第二島鏈的大部分是水域,若第一島鏈失守,第二島鏈不可能防住解放軍。而第一島鏈的兩大缺口,北是韓國,南是菲律賓。習近平為什麼決意進行軍改,要將解放軍打造成一支現代化的強大軍隊,主要出發點就在這裡。
至於第三島鏈,只有稀稀落落的一些海礁和小島,根本形成不了一條真正意義上的島鏈。台灣在第一島鏈的位置,讓它無論對中國還是美國,其戰略地位都比韓菲更重要。
從軍事的角度看,按照一些軍事專家的說法,中國戰時要突破第一島鏈的封鎖,取決於,一:是否已經在第一島鏈內建立起戰略優勢,並能夠確保實現相應的戰略意圖。韓菲兩國用實際行動表明它們在這場美中的對抗中,選擇站隊美國,這和東亞絕大多數國家不選邊站的立場不同。
中國目前擁有了三個航母戰鬥群和大量先進的船艦和戰機,仍在建造第四艘甚至第五艘航母。美國補上第一島鏈的兩個缺口 好在韓菲兩國去(2022)年都換了總統,兩國的新政府又恰恰都親美,這就給了華盛頓機會,補上這兩個缺口。
此外,中國如果在第一島鏈的優勢無法外溢到第二島鏈,沒有在第二島鏈建立顯著優勢,也將意味著戰時對第一島鏈的突破可能是脆弱的,會給美國反撲、重新控制第一島鏈的機會。如果中國突破了第一島鏈,美國對中國的圍堵就意味著失敗。尤其考慮中國現在的糧食和能源高度依賴外部,出不了第一島鏈,這條14億的生命線就被卡住。如果中國被封鎖在第一島鏈,走向大洋就成為一句空話,不但國家的經濟發展會受到嚴重影響,北京要成為世界中心的雄心也注定無法實現。
美國雖然在韓、菲都有駐軍和基地,但在兩國的前任政府時期,一個奉行在美中之間的平衡外交,一個和美國關係搞得很僵,假如美中戰爭爆發,華盛頓就很難利用韓菲的美軍基地和軍事設施,去同解放軍作戰,第一島鏈就有可能被解放軍破防。當然,中國更承受不了失去台灣的代價。
統一台灣不僅關乎中國的民族情感和領土完整,也攸關中國的生存和發展 在上世紀50年代,時任國務卿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將這一片長條型的區域定義為第一島鏈。作為美國創造的一個地理安全概念,島鏈的意思是通過將島嶼和其他較大的陸地群連接在一起,來界定防禦或進攻性的邊界。
它原本針對以蘇聯為首的東方陣營,冷戰結束後,第一島鏈就天然成為美國遏制中國的地緣邊界中國目前擁有了三個航母戰鬥群和大量先進的船艦和戰機,仍在建造第四艘甚至第五艘航母。
网友点评
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